说起徐工集团,可能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那是一个挺有名的工程机械公司”,但要聊到他们造出一台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号的4000吨级起重机XGC88000,很多人估计得倒吸一口气:咱们国家竟然有这样的“巨无霸”?
这台起重机不仅是个头大,它还能吊起3600吨的重物,216米的起吊高度让它在各类大型工程项目里成了绝对的主角。
不过在取得突破之前,我们可一直被外国公司卡着脖子,在起重机行业受了不少腌臜气!
好在这些受人欺辱的过往已经成了历史,不过很多行外人其实对数字根本就不太敏感,3600吨重,但究竟有多重呢?
举个简单例子,把一整座十几层高的大楼给直接竖起来搁到旁边,4000吨级的XGC88000就像拎个小行李箱一样可以轻松将大楼吊起来。
而且这个大家伙不仅能干重活,还专挑那些环境复杂、难度高的活干,这台起重机不仅完成了多个国内的大型石化项目,在沙特的超级项目里也是完美达成任务,当地业主翘着大拇指说中国的机器牛!
如今徐工集团靠着这台“擎天柱”级别的起重机和一系列出色的成绩,已经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里排上了第三名。以前的起重机市场几乎是西方国家的天下,技术上被人家垄断,买设备还得看人家的脸色,甚至连学习的机会都不给。
再看看今天,徐工领着中国起重机昂首挺胸地站到了国际舞台上,跟那些老牌的国际巨头也能平起平坐,确实够扬眉吐气。想当初咱们还得拜托外国人帮忙吊装的时候,谁能想到这样的反转呢?
其实我们的很多突破之所以引起了全球瞩目,关键还在于之前这些年西方国家欺负我们欺负的太狠了,芯片行业是如此,重工行业自然也没能逃得过去。
2008年的那段经历让很多当时在场的中国工程师到现在还觉得有些心酸,我国在位于沙特的大型石油化工项目中遇上了一个很难搞的挑战:吊装一座重达1700吨的洗涤塔。
当时我们手头最重的起重机不过刚跨过1000吨大关,1700吨在咱们眼里简直就是难以逾越的大山,无奈之下只能请当时起重机领域最牛的荷兰公司出马。
可荷兰公司可没有任何情谊可讲,直接给我们报了个“天价”,这还不算完,天价之后还提出了一堆刁钻条件,比如维修只能用他们的指定团队,租赁期限也无比严格,超时的话罚款格外高昂。
我国工程师在这些外国专家面前完全是没尊严,竟然连驾驶室都进不去!有一次几个工程师想进吊车驾驶室看看内部结构,马上被荷兰方面严厉拒绝,就好像咱们工程师是想去偷师学艺一样。
形势比人强,当时我国的技术还确实不太够硬,很多时候只能忍着被这些技术垄断的国家欺压,工地上一个荷兰起重机操作员竟然当众嘲笑说:这儿根本没有一台中国制造的吊车,中国吊车不配进入高端工程现场。
这句刺耳的嘲笑打击了不少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关键是项目也不能因为这种刁难而拖进度!我国工程师心里清楚,这种屈辱不仅是面子上过不去,更大问题是技术落后带来的压迫感。
中国重工成了一只被逼到墙角的困兽,想挣扎无奈力量不够,或许是荷兰操作员的嚣张引起了我国工程师的同仇敌忾之心。
中国绝不能再受这种气,一定要研发属于自己的重型起重机,十年研发的漫漫征途从这时开始!
在屈辱和挑战面前,我国的工程师并没有选择退缩,之前从荷兰公司受的气全都化成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动力。以徐工集团的女工程师孙丽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接下了研发4000吨级起重机XGC88000的艰巨任务。
要知道当时中国在重型起重机领域刚突破1000吨级的技术,直接冲向4000吨,这个跨度不是一般的大,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过这也正显示出了我国工程师们的决心:以前看别人脸色,那是因为咱技不如人,但现在既然我们想要弯道超车,就必须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实力。一开始困难确实很多,研发4000吨级起重机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机械设计上的难题,还有诸多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对当时的徐工团队而言基本上是从零起步,孙丽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钻研,查阅了国内外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动手做模拟试验。
最艰难时整个团队几乎没有周末和假期的概念,大家都在车间和实验室两头奔波,为了测试一些关键部件,队员们可以一连几天住在工厂,吃饭也就是简单对付几口。
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成了整个团队的特色,几乎每个人都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了项目上,在项目推进期间甚至连家都很少回。
孙丽自己也在半年里瘦了二十多斤,尽管同事们一再劝她注意身体,她总是笑笑说:“等项目完了,我再补回来。”
当然困难不会因为拼搏精神就少一丝一毫,难题更是接二连三,起重机的臂架设计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传统臂架结构在4000吨级要求下根本不适用,必须另辟蹊径,孙丽带着团队硬是咬紧牙关,反复试验新的材料与设计结构。
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白天忙不完的数据分析,晚上就主动加班整理,忙到凌晨成了家常便饭。实验失败了几次也没人抱怨,再接再厉继续改进,大家心里都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仅是为公司争光,更是在给国家争气。
他们拼的是一口气,为的是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经过几百个日夜的攻关,团队最终找到了适合超重型起重机的臂架结构,终于完成了突破性的进展。
可难题还没完,突破了结构难题之后,接下来要攻关的是如何确保整机的协调与操控精准。4000吨级的起重机不像咱们平常看到的那些小型机械,稍有误差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徐工团队不仅在硬件上做出了突破,在软件控制系统上也下足了功夫,他们自主开发了主副臂多机构协调控制技术,确保超重机械在吊装时能够有极高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这项技术后来还成了国际首创,不光在起重机领域应用广泛,还为其他重型机械设备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项技术的突破直接让我国进入了拥有全球最先进盾构一体吊装设备的国家行列。曾经看别人脸色的我们,现在终于风水轮流转,人家得看咱们的话语行事了。
另外团队还得解决起重机的运输效率问题,以前的大型机械笨重且不易搬运,在跨地域施工时极不方便。考虑到这点之后,孙丽团队大胆创新起重机的可拆装和运输设计,最终实现让XGC88000可以分体运输并且快速拼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运输成本。
这种设计创新又让外国专家刮目相看,成了一项全球行业里的领先技术,依靠工程师们无穷的智慧和无比坚韧的毅力,诸多之前难以逾越的技术难关,一个个被我国的团队踏平了,他们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2013年XGC88000终于成功问世,这台凝聚着我国工程师无数心血的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一经问世就成了工程机械领域的焦点。
很多国外的同行都不敢相信,这个曾经的“学生”如今竟然领先全球,XGC88000成功实现吊装2600吨设备的那一刻,众多外国专家不得不对中国技术竖起了大拇指。
最重要的是XGC88000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不仅在国内的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中大展拳脚,更是在国际市场上成功赢得尊重,还被多个国家争相抢购。
那些曾经对我国技术封锁的国家,也不得不向我们伸出橄榄枝,试图购买XGC88000,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过如是。
一开始那些看不起中国的外国公司估计都没想到,中国这么快就能造出世界上顶级的大型起重机。正应了那句话:忍辱负重终有报。
XGC88000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够造出媲美西方的先进设备,还能引领全球起重机技术的发展。
这台机器的问世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一个缩影,未来会有更多像XGC88000这样的国之重器,势必会让世界对“中国制造”这四个字有全新的认识。